东西问丨蒙曼:如何从古典诗词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?******
中新社北京1月8日电 题:如何从古典诗词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?
作者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
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。
《公羊传》云:“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。”这里的“饥者”和“劳者”,其实已经涵盖了中华历史上的各个民族。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声,与此同时,用汉语吟诵、汉文书写的古典诗词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力和感染力,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都以它为媒介,歌唱生活,抒发情感,也熔铸出中华民族共享的审美情趣和共同的精神气质。
古典诗词作为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,本身就映照出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历史进程,情感交融的精神光辉。
四川省绵阳市,小朋友参加诗词诵读比赛。唐平瀛 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创造
中国古人按地理方位,把人群分成了诸夏、“东夷”、“西戎”、“北狄”和“南蛮”。《诗经》中已包含了不同人群的心声。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云: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。”有商的王族,不正是“东夷”人吗?中国的东北民族普遍有飞鸟崇拜,有鸟卵生子的起源传说,而这一独特的区域文化最早的文献证据,正是《诗经·玄鸟》。
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中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,长长的柳条自此开始有了离愁与相思的意象。《采薇》吟咏的是周人和“西戎”猃狁之间的战争,不过周人的先民原本也是起自“西戎”。在运城市垣曲县北白鹅村东的一处周代世袭贵族召氏家族墓地中,一件侈口双耳虎纹铜罐引人瞩目。这样器形与纹饰的铜罐在中原找不到源头,却广泛存在于当时西北地区的游牧人群中,这再次提示人们西周与西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周人的先民曾在农耕和游牧间反复徘徊,最终才走上中原化的道路,直至成为奠定中华民族基础的“三代”之一,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乐文明。而这个从西向东,由“戎”入“夏”的过程,早已记载在《诗经》的动人篇什里。
包括西戎义渠“豪车”、秦公大墓铭文镈钟在内的128组300多件文物珍品亮相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揭开了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神秘面纱。田进 摄在中华民族的古典诗词宝库中,还有两篇著名的翻译诗篇,一首是反映北方民族苍劲风骨的《敕勒歌》,还有一首是反映百越人民似水柔情的《越人歌》。
“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公元546年,东魏在玉璧之战中败北。在阴郁的气氛中,出身敕勒族的大将斛律金唱起了这首《敕勒歌》,雄浑苍凉的歌声打动了所有人,大家都是敕勒川的儿女,怎么能甘心客死他乡呢?就这样,军心再一次被鼓舞起来,这支军队得救了。当时斛律金唱歌的时候,用的是什么语言呢?有人认为是敕勒语,有人认为是鲜卑语,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是汉语。后来,有人把它翻译成汉语,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精彩绝伦的《敕勒歌》。能征善战的敕勒人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,可是只要《敕勒歌》还在,敕勒人就永远不朽。
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景色。王正 摄《越人歌》的故事更早,也更传奇。春秋时期,楚国的公子子皙受封为鄂君。当时,鄂地还是越人的天下。一天夜晚,子皙泛舟中流,为他撑船的越人即兴唱起:“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,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。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,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。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。”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感。子皙当即就按照楚人的礼节,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,又郑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。楚国原本就属于“南蛮”,越人更是被称为“鴃(jué)舌鸟语”之人,这首情歌当时就是用越语唱出的,汉代刘向编纂的小说集《说苑》中,还记载着这首诗的越语音调。子皙听到的已经是楚语的翻译,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,则是经过了更复杂的翻译和加工。当年的越语和楚语早已不再使用,但这首沟通了楚越之心的诗篇却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,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
独舞《越人歌》。张畅 摄在古典诗词的创作队伍里,一直不乏周边少数民族的身影。以唐代诗人为例,很多学者认为,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出自龟兹王族,元稹则是鲜卑皇室的后裔,刘禹锡则有匈奴人的血统……这些闪光的名字一次次证明,古典诗词并非仅仅属于汉族,而是一直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。
不同的生活场景,共同的民族精神
古典诗词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,也反映着中华各民族不同的生存状态。说到北方的游牧生活,我们经常会想起高适的《营州歌》;谈起唐代巴人的风情,也立刻会想到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。刘禹锡是北方匈奴人的后裔,但他却那么细腻地刻画着唐代西南儿女的生活,还借助巴渝地区民歌的曲调与格调,创作出富有浓厚民歌气息的新诗体——竹枝词。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,诗中吟唱的何止是天气,不也是那来自于一切有情儿女,又包容着一切有情儿女的心情吗?从北方的长城到南方的五岭、从西域的骆驼队到东海的捕鱼船,中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场景都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,让我们知道中国之大、中国之美。
“梦游巴渝十二景”光影互动艺术空间吸引游客感受巴渝的优美景致。周毅 摄不同区域、民族的生活场景是不同的,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却又息息相通。中华民族是眷恋家乡、热爱祖国的民族,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诗人,都以诗为媒,抒发桑梓情深和家国情怀。在中原诗人笔下,北方草原往往是衰草连天、黄云蔽日,不免带有萧瑟之感。但元代回回诗人萨都剌的《上京即事五首》却让我们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。“牛羊散漫落日下,野草生香乳酪甜。卷地朔风沙似雪,家家行帐下毡帘。”为什么诗人觉得野草那么清香,奶酪那么甘甜,毡帐那么温暖?因为这就是草原儿女的家乡。只要是从小生长的家乡,就会引起诗人由衷的眷恋,这种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的感情,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桑梓之情。
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,牧民拍摄草原舞蹈短视频。刘文华 摄再说家国情怀。十二世纪上半叶,中国出现了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两个政权。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《满江红》:“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!”这还我河山的热望,至死都萦绕在岳飞的心底。但就在岳飞死后不到二十年,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南征,试图统一中国。当时,他还写下了一首《题临安山水》:“万里车书一混同,江南岂有别疆封?提兵百万西湖上,立马吴山第一峰!”这意味着这位出身女真族的皇帝,也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最高梦想。表面上看,这一词一诗情调各异,岳飞和完颜亮也互为仇雠,但这两个人其实又分享着一个共识,中国不该分开,南北必须统一。这不就是中华儿女自古及今的家国情怀吗?东南西北不同的生活场景、生活方式,都不能阻挡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。
粤剧孵化剧目《精忠魂》在广州江南大戏院上演。许建梅 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
古典诗词在中国有着最深厚的群众基础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最广泛的题材,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。它记述时令、赞美英雄,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,我们从小就熟悉这种整齐而铿锵的韵律,因熟悉而热爱,因热爱而传承。我们背诵着同样的诗歌长大,也用同样的诗句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慨,这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,也是中国人相互识别的文化密码。
演员吟诵杜甫的《江南逢李龟年》。杨华峰 摄历史上中国人用诗歌歌唱生活、抒发情感,也用诗歌来浸润人心、教育后代,最终活成了一个诗意的民族。纵观全世界诗歌发展的历史,西洋多长篇大论的战争史诗,比如《伊利亚特》和《奥德赛》,反映了特洛伊战争中英雄变动不居的命运;而中国多短小精悍的抒情诗,如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抒发的恰恰是在永恒的月光下,一个普通人的思乡之情。我们当然无意比较两种文化传统的长短,但战争总会过去,情感却永远流淌在人们心中,让所有吟唱者的心越来越温暖,也越来越团结,最终成为像石榴籽一样牢牢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。
西安大唐不夜城“唐食坊”售卖的唐诗糕点,外形的诗句文字雕刻精致,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质。彭华 摄1682年康熙皇帝因为云南平定,出关东巡,祭告奉天祖陵,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以侍卫的身份随行。出山海关,风雪凄迷,纳兰性德思念京师、思念家人,写下了一首著名的《长相思》:“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”这里的故园,指的是国都北京,但有趣的是,纳兰性德出身于满洲叶赫那拉氏,他的故乡本来就在榆关(山海关)以外,而这个时候,距离满洲民族大举入关,也只不过才过去了不到四十年。四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诗人习惯北京,习惯中原,甚至“反认他乡是故乡”。事实上,纳兰性德的这一认知并没有错,因为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走来,我们都有着同一个故乡——中国。(完)
作者简介:
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。
旅游“暖阳”:旅行社加班定制路线,老板喊话员工“归队”****** “旅游市场满血归来。”晚上11点,刚加班赶制完产品路线的林雪略显疲惫,但格外激动。 近段时间,林雪的电话响个不停。除了客户频繁来电咨询旅行社何时重启出游路线,此前合作过的专线人员、地陪以及景点酒店等从业者也不断递来合作橄榄枝。 “市场热潮即将来临,赶紧拿出产品方案。”一位合作伙伴迫切地催促着她。 时隔三年,旅游市场火速复苏,点燃元旦假期。而这只是序幕,1月8日起,我国全面放开入境,同程旅行数据显示,当天出入境机票订单量一度同比增长628%,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。这一天,中国香港与内地之间实现首阶段通关,使得中国香港成为入境机票的出发地第一名。 政策利好叠加春节,旅游市场正在开启狂欢。市场爆发带来的巨大商机,同样成了沉寂多年从业者们眼中的机遇。一时间,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活跃起来。老刘决心复出,其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,已经紧锣密鼓地租赁办公室、招兵买马组建团队,筹备旅行社开业。 于老刘而言,此番回归,只为在行业复苏之际重新夺回一度失去的市场。 “诗和远方”潮涌 惬意地半躺在三亚沙滩上,喝着手里的椰汁,看着朋友在远处海里嬉笑打闹身影的那一刻,蒋珂深感久违的跨年乐趣。 “往年每逢元旦都会选择旅游跨年,疫情原因导致两年多时间没出过远门。现在必须得好好玩上几天,把之前失去的乐趣弥补回来。”蒋珂告诉贝壳财经记者。 作为2023年第一个小长假,旅游成为不少人元旦期间的首选,并奔赴心中的“跨年胜地”。 “能明显感觉到出来玩的人多了起来。”同样选择在元旦出游的90后唐晨印象深刻,在前往云南的飞机上,他发现机舱里坐满了乘客,“尽管无论机票还是酒店费用都比之前高出一截,但都无法阻止大家出游的热情。” 一位杭州网约车司机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元旦期间接到的订单远多于日常,“每天差不多要跑100多单。经常都是上一单还没跑完,系统就提示下一单进来了。客人的目的地也大多都是酒店和景区。” 久违的出游让多个城市在元旦期间游客数量激增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,2023年元旦假期,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.34万人次,同比增长0.44%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.17亿元,同比增长4.0%。 此外,携程2023元旦假期总结报告显示,近六成用户选择跨省游,元旦跨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45%。据飞猪平台数据,元旦假期的跨省游和跨市游订单占比近八成,达到近一年峰值。其中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的年轻用户则是出游主力。 出游无疑是当下热词。贝壳财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,不少网友或讨论出游计划,或分享行程和安排。此外,“这里海景绝了,太适合情侣跨年”“国内最爱的度假村,没有之一”等帖子亦引发关注。博主们在文章中分享一张张精美风景照片的同时,再配上详细的行程文字。而回复里则充满着“求攻略分享”“求价格”留言。 “之前每次内心萌发旅游念头时,总是只能靠老照片和视频来‘过瘾’。”唐晨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自己已有两年时间没有出门旅游,即使节假日也选择在家宅着。如今难得的机会,自然希望玩个痛快,“根本没有省钱的念头,怎么开心怎么来。” “消费者的追捧给旅游市场复苏带来生机。”经营着一家国际旅行社的韩可说,“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,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干一场。” 多位导游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由于气候原因,元旦以及春节期间游客通常会选择前往三亚、云南等地度假,这也间接推动机票以及酒店价格上涨。 1月9日,贝壳财经记者在OTA(一般指在线旅游)平台搜索看到,各地前往三亚的机票价格均出现上涨趋势。以杭州出发为例,自春节法定假日计算,飞往三亚的机票大多为2290元全价票。不少酒店春节期间价格同样呈现上涨趋势。其中,三亚凤凰岛度假酒店高级海景大床房平时价格为924元,除夕入住价格则为1689元。 值得注意的是,贝壳财经记者在搜索时发现,大多数酒店春节期间房间均显示“售罄”。“现在想在春节期间入住好的酒店和房间,基本只能靠‘捡漏’。”一位导游说。 云南等多地酒店同样受到追捧。根据携程平台数据,元旦假期间西双版纳酒店均价为804元,价格涨幅达到1.7倍。大理酒店涨幅则达到36%,均价601元。 旅行社“集结”:召回队友 风口重新回来了。这是资深旅行社从业者老刘最深刻的认识。 2023年1月,老刘在朋友圈发布“复出”宣言,要再战江湖。此前近10年时间,老刘扎根国际旅游行业,每年都会带领游客前往几十个国家。 “最后一次带团从法国回来后就得到通知,开始在家等待。”老刘经历了三年起伏,从第一年的观望,到第二年转型切入国内旅游领域,最后在第三年时公司难以为继。吃完散伙饭后,老刘转身找了份朝九晚五的工作。 决心复出的第二天,老刘就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,“在行业打拼这么多年了,舍不得彻底放弃,有时候晚上还会梦到带团出游的情景。得知市场复苏的消息后,肯定选择回来。” 老刘紧锣密鼓地租赁办公室、招兵买马组建团队,筹备起旅行社开业。他还给以往的员工打去电话,希望大家能“再搏一次”。 “过去三年确实让旅游行业流失了不少人才。”老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旅行社要迅速重启,当下关键因素在于能否重新组建团队,“不少从业者在疫情期间转行。随着大家逐渐适应新的工作后,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回归。”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多位此前从事出境游工作的人员发现,对于“回归”,还是观望态度。 “之前做了很多年出境游,后来离职去了家短视频公司负责内容,一年多时间现在已经习惯了工作节奏。”接到老刘打来的电话,阿木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回绝了邀请,“以前的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,现在回去还要重新适应,实在没必要。” 一位自2021年转行到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前从业者也向贝壳财经记者坦言,自己不大可能再从事旅游行业,“现在收入和之前差不多,工作还更加稳定,确实不太想回去。” 没能如愿将曾经的员工全部唤回,老刘并不在意。重开旅行社后不久,他已收到多份简历,其中不乏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“老人”,“还是有不少从业者希望能回到行业,毕竟随着市场复苏,未来会有大批游客出国游玩,势必也会将市场持续推向高潮。” 果断回归,也是不少人的选择。 “终于等到了今天。”刚从工商局注册完毕的郭苗一脸兴奋,她曾住在日本10多年,回国后和朋友合伙开了旅行社,专门跑日韩线路,一度随着国内游客境外游高峰期获利匪浅。 尽管2020年底将旅行社关停,但郭苗一直等待着行业复苏的机会,“这两年来几乎随时都在关注行业消息,也一直和国内外地接、酒店等资源保持着联系,就是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。” 静待“下一站”爆发,定制路线抢跑出境游 1月8日起,随着中国取消入境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、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等政策正式生效,上海、广州等机场迎来了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首批海外航班。 全面放开入境催热了消费者热情,也点燃了停滞三年的出境旅游行业。韩可正经历最为忙碌的开年。几分钟前,她刚挂断一天来第6位客户打来的咨询电话,“最近接到不少电话,都是来询问出国游事宜的。” “出境游多年后终于重新放开,不少人希望能第一时间出国旅游。”韩可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近期热衷旅游的玩家会选择国内景点,内心却同样希望能出境游玩。行业的复苏,会推动一波市场爆发。 林雪在一家国际旅行社负责项目定制策划,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目前市场逐渐恢复,不过,因为“航班供给”和“票价”等客观原因,要想完全达到之前的情况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。 “目前中国执行的国际航班数量远低于2019年。”林雪预计,“受此影响,出入境机票价格偏高,大部分游客或许碍于此类原因而选择继续观望等待。” 贝壳财经记者在多家OTA平台查询看到,近期出境游机票价格相对此前已经出现明显上浮。以杭州直飞普吉岛为例,2023年1月期间,机票裸价大多在2000元至3500元,而回程价格则在3000元至6000元,部分日期的机票价格更是上万元。这意味着以往3000元就能往返普吉岛,如今至少需要万元上下。 “这仅是机票单项,如果加上酒店、游玩等其他费用,单人出游的总费用很可能在2万至3万元。”林雪说。 高昂的费用并没有浇灭旅行社热情,林雪和同行仍在加班赶制出行方案。 “最近每天几乎都忙到晚上10点多。”林雪所在公司以境外游为主,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着给此前合作的酒店、当地地陪等资源打电话,以沟通重启后的工作,以及整合彼此的资源进行新产品路线的设计。 “目前我们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市场进行相关出行方案的设计和推出。”林雪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之所以首站选择东南亚国家,源于其对中国游客的入境政策相对宽松,部分目的地不仅可以免隔离,还能够办理旅游落地签,自然成为当下众多国内游客的首选。 “现在就是在和时间以及同行赛跑。”林雪分析,市场复苏后谁都希望能成为率先获利的人,目前公司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适应新的市场,“以前设计的路线大多比较老旧,品质也根据团费参差不齐,而如今在判断了‘首批出行客户大多对价格不敏感,更在意品质’的基础上,设计了更适合他们游玩的路线。”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,林雪所在公司已开始抢占部分独占资源。“和海外部分合作酒店以及景点签订了协议,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更利于以优廉的价格吸引客户。”林雪说。 韩可同样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她正在联系此前合作过的境外地陪,就游客出行路线进行设计。不同于此前主要是走马观花,更倾向于将游客带往传统景点,此次她刻意将路线集中于深度文化、户外沉浸体验等产品上。“出境游恢复初期游客以个人和小团为主,他们更注重游玩品质。” “不排除未来随着国内出入境情况的变化来增加供给,届时也会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来制定路线,但目前肯定优先考虑更有境外游意向的小众群体。”韩可说。 民宿订单忙,“一天接30多个电话” “这几天生意总算逐渐回暖,希望未来能越来越好。”在浙江杭州周边开设民宿的李立激动地在朋友圈写下“终于回来了”。 四年前,喜欢旅游的李立辞职并在杭州周边以近百万元盘下一家客栈,开始自己的民宿生活。 “最开始生意还不错,每天差不多有40%的入住率。”李立回忆,彼时尽管市场竞争激烈,但凭借多年驴友生涯所积攒的资源,以及通过短视频、图文等渠道的宣传推广,生意还算不错,“尤其是旅游旺季,房间都会订满。甚至需要提前一周才能订到房间。” 三年漫长的低谷期,李立曾无数次计划将民宿转让出去,但始终心有不甘。“总觉得希望还是会到来的,不愿意在黎明到来之前选择离开。” 2022年12月7日,“新十条”以及系列政策出台,民宿从业者期盼已久的日子到来。 随着旅游市场初步复苏,多地酒店、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。途家民宿数据显示,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日,民宿预订量平均日增幅达两成,环比上月增长2倍。另外全国连住订单占比也增加341%。其中,西双版纳、西安、大理州、三亚、北海等相对温暖的城市,入住3天以上的民宿预订量同比上年增长6倍以上。 “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接到不少订单电话,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到30多个,这是之前不敢想象的。”在云南经营着一家民宿的张雨表示,自己和很多同行最近几天内都接到订房电话,几乎所有朝向好的房间都宣告售罄,还有不少客户咨询预订春节期间的房间。 张雨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这三年来也有零散的订单,但相比之前仍有所减少,如今明显感到行业正在逐步回暖。他仔细盘算过,预计春节期间入住率将达到80%或者更高,“以前是担心没有订单,现在是担心人手不够。” 订单爆发,张雨对未来越发充满期待,“目前市场虽然有所恢复,但从节点上看,真正爆发还需要等待至少3个月时间。” 携程于1月5日发布报告称,春节期间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去年上涨45%,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%。 伴随着客流逐步恢复,包括租车、餐饮在内的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也得以复苏。 “很多游客更倾向于自由行。到了目的地后为了方便也通常会租车出游。”浙江一家租车公司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元旦期间店里近7成车辆被游客租走,现在已经接到春节预约车辆的电话。“不少同行都在交流车辆情况以提前做好合作计划,以免出现‘无车可租’的情况。” 杭州郊区一家饭店老板也感觉到生意明显升温,“前一年元旦虽然也有客人,但数量和规模显然没法和今年相比。假期3天饭店业绩也比去年提升了一倍多。” “旅游产业的复苏,周边市场未来肯定也会持续爆发。”李立分析,“此前三年算是让行业洗牌,也给了经营者潜下心来思考的机会。如今市场重新复苏,短期内能不能接住是从业者们面临的挑战。毕竟未来要想重新立足,除了市场恢复的利好外,也考验着运营者自身的能力。”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 |